找到相关内容5239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略论《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的法,而总执分别的对象是一类法或者说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名言或者说是某些观念,是无体的法。此三种分别是人类知识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我分别是指有漏有取的身或心执着为我的认知。如:我道理我见、我知、...

    香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573526.html
  •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史波达说以来的正统学说之藩篱。而大乘空宗的性空假名论,则使对语言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首先性空学的存有论彻底消毁任何形上学的实在论,从而破除了对脱离于言诠之实有的执着,也使语言不再具有一种实在的指称...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九华山刚晓法师问答录

    ,我们的先辈都是通过考据之类的来评说某经真某经伪,为什么伪呢?因为这部经是在佛陀入灭多少多少年之后才出现的。这时候我们若把”佛经“界定为如”毛泽东思想“一样,哪里有什么伪经、真经之分?能破除你的执着的...

    刚晓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3073692.html
  • “众缘和合”,平息“金融海啸”

    不断变化的本质,因而总以为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物都是真实不虚的,执着由此而产生,烦恼随之而至。然而,世间的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都处在无常变化之中,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缘散则灭”的道理。三千大千世界中的...

    释智慧

    |“众缘和合”,平息“金融海啸”|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542873747.html
  • 范丽珠:现代宗教是理性选择的吗?质疑宗教的理性选择研究范式

    ,这种情形在现今的中国可以十分清楚地观察到。每次听到被访人谈到曾经有过的对生命本身的困惑时,就仿佛亲自感受某种出于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执着与挣扎,而在这里充满的是对自身与人类本体的关切,则看不到半点对宗教...

    范丽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873950.html
  • 廖明活: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1)

    或诸如来化作声闻。  增上慢声闻者,谓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及执着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  回向菩提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极微劣慈悲种性,……而蒙诸佛觉悟引入,方便开导,由此因故,便能发趣广大菩提。……  ...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374056.html
  •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

    结论」,我们从此观点出发,观想事物的形成、留住、变异及消灭的(生住异灭)过程,了解对象自身是不存在的,只是因缘和合的现象而已,在此,一方面,观察它在无常当中的现起和停住的情况,不需执着它一定是怎么样,...体验价值;最后,我们不能执着于喜的体验价值,而要在慈悲的意义实现活动当中,做到「舍」的三轮体空,臻于宗教的超越世界,「舍」是不即世间,却又不离世间,所以,舍亦应舍,最后达到的是当下的体验价值的真俗融通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174065.html
  • 戒律与政治、法律原理之同异

    页 财富,亦宜通过合法的立法程序,纳于法律的规范下运作,方不至于产生严重脱序行为,而使人人自危。 在僧团里,有鉴于财富之蓄积增益执着,长养贪念,所以戒律的规范,虽依然不许偷盗有主物,但对僧伽内部...

    昭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374069.html
  • 陶渊明

    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5774439.html
  • 学佛最初之决定

    责在师,师必负阿鼻之责。佛度众生,本在去执,若再教伊执着,不使之活泼自在,实难辞咎。譬如治病,死守一法,以为谨慎稳妥。而因循即可坐误,不可不知。又求师不可以人情用事。如药不对症,即当变计。如修净土多年...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14375526.html